2025年7月24日 星期四

從395到695|GMAT三戰心得與心態調整 (Dustin終結者課程)


求學背景:台北大學會計系

準備狀況 : 上班族

英文程度:TOEFL 100

準備時間:2025 / 11月底 ~ 2025 / 6月中

準備教材:Dustin終結者線上課程講義、KH終結者講義及每日訓練、OGOVGMAT AdvancedPP1-3A2 GMAT講義、GMAT Club、全科機經。

【前言|重新啟程,迎向GMAT挑戰】

202410月托福剛好破百後,我回來繼續挑戰GMAT,並聯繫Emma再次報名Dustin的終結者課程,希望趕上最後一輪MBA申請。雖然有舊制GMAT的準備經驗,但我低估了Focus版的挑戰性,還同時想在11月把托福分數衝高,讓我兩邊都沒有兼顧好,第一次考試也不出意外地失利了。不過這段經驗促使我更專注於GMAT,並確實依照終結者課程的建議重新調整備考策略與心態。

【三戰歷程|逐步調整與蛻變】

📌 一戰|從錯誤中學習
一戰|從錯誤中學習
2024.12.24 
一戰:395 (6th) / Q82 (76th) / V66 (1st) / DI60 (6th)

第一次 Focus 版本的考試狀況連連。考前一天出發前往高雄時還一度忘了帶護照,考試當日先跑錯到高雄的舊考場,最後一刻才趕到正確地點。考試中也沒有謹記把題目寫完的重要性,Verbal  DI 分別有 5  6 題沒寫,導致被比例扣分嚴重懲罰。出考場後我對太太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是智障嗎?!」

那時確實感到非常沮喪,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也對「無法寫完題目」產生了恐懼,擔心這樣的狀況再次發生。但就在這時,我看到 Dustin 在社群上針對我的成績單做的分析。他說:「如果能解決做題效率問題,那麼這位同學非常有可能拿到 675+ 甚至 705+ 的分數!」這樣的評語讓我重新振作,並開始調整心態,決定繼續堅持下去。

這次挫敗,讓我體會到 GMAT 不只是測驗實力,更是心態與策略的試煉。

📌 二戰|重整策略後的進步
2025.04.15 
二戰:665 (93rd) / Q89 (97th) / V82 (76th) / DI78 (70th)

有了Dustin協助制定的讀書計畫,每日訓練與策略調整後,Verbal進步顯著。KH的每日訓練也讓我的數學逐步提升,雖然DI最後一題有點選項但沒有點到送出,又被比例扣分一次,但整體成績已有充分進步。

📌 三戰|穩定心態後的突破
2025.06.17 
三戰:695 (98th) / Q90 (100th) / V80 (57th) / DI83 (96th)

第三戰前,Dustin安排以提升DI為主的讀書計劃,我特別注重時間管理,不再跟難題纏鬥。考前一晚,我終於有一次睡到6小時。最終,改掉過去喜歡硬拚難題、拖慢節奏的壞習慣,按照Dustin的步調建議把考試完成,分數也比二戰再進步30分。

【各科心得|終結者課程的關鍵支持】

 CRCritical Reasoning):
CR 
一直是我在準備 GMAT 時覺得最有趣的題型,這段訓練除了準備考試,也讓我強化了思維邏輯能力。過去我原本自認 CR 是強項(先前考試 CR 表現都有 90th 百分位以上),因此 Dustin 給我的讀書計劃是先從Plan/Construct 類型的 Medium 難度題開始,再練習 Analysis/Critic  Hard  Advanced 題目。

然而在實際考場上,我後面兩次的 CR 表現未達預期。回頭檢視成績單後發現,可能是考試前兩題就錯了一題,加上 RC 作題速度偏慢,導致最後連續 8  CR 在時間壓力下無法正常發揮,分數也因此拉不回來。這也提醒了我:即使平時練習感覺不錯,若時間分配與節奏管理沒有掌握好,仍然會在考場上影響表現。

在這段備考期間,我從 Dustin 的教學中學到許多,像是正確解讀題目的重要性、Argument Evaluation Construction 的解題流程、高分難題混淆選項的判斷技巧,以及中文邏輯書幫助我更深入理解論點架構和謬誤類型。此外,Dustin  OG  OV 每道題目都有詳細錄製解析,讓我能像修飛機一樣逐步熟練各類邏輯謬誤,建立標準化的解題流程。

最後,我認為如果能穩定好 RC 的閱讀節奏,避免拖延到 CR 時被時間追趕,CR 的表現是完全可以回到理想水準的。這也是我給未來考生的提醒。

 RCReading Comprehension):
GMAT 
閱讀一直是我的弱項。這些精煉、資訊密度高的文章,加上我本身的閱讀習慣,讓我在短時間內讀完後容易腦袋模糊、過熱。

 Dustin 的課程中,我學會如何透過他整理多篇 GMAT 文章的經驗,預測文章的架構,並根據成績單和作題狀況,針對各種弱題型加強訓練。準備二戰期間,讀書計劃除了以 OG  OV 中高分題目為主練習外,Dustin 還針對我的情況安排了每日閱讀 AI 工具產製的高仿 GMAT 文章,訓練閱讀速度,並用 GRE 短篇文章提升理解後的總結能力。這段密集訓練讓我的 RC 在二戰達到了 94th 百分位,對我來說成效非常顯著。

不過回頭檢視二戰的表現,雖然成績不錯,但其實我在 RC 上花的時間還是超出了設定,仍存在時間分配的隱憂。到了三戰,因為沒有維持二戰期間養成的閱讀模式,導致題目處理速度與專注度下降,RC 分數也因此下滑。這次經驗提醒我,RC 要維持穩定輸出,必須長期保持訓練,讓良好的閱讀習慣內化為直覺,而不是在短期進步後就鬆懈下來。

 QQuantitative):
KH 
的課程講義幾乎囊括了 95% 以上 GMAT 會遇到的觀念和解題方法,每日訓練也搭配詳細的影片解析,讓我能系統化建立數學的知識架構。他建議學生在平時練習時要記錄錯題,發現弱點題型後,善用終結者班的諮詢時段和專題直播課程解決問題。像我在二戰準備期間,發現自己對絕對值不等式的理解不足,就透過過往的直播錄影找到了專題課程,進一步掌握各類題型的判斷邏輯,並學會不依賴帶入數字也能完成解題。

Dustin 也透過成績單分析發現,我對 Real Contexts 的題目錯誤率偏高且耗時較長,因此安排我專門練習這類題型,並結合 GMAT Club 上的資源補強弱項。三戰前,我完成了 KH 給的 80 天每日訓練、週上班族練習計畫,考前 2-3 週則依照 KH 的建議完成滾動式機經500 多題,最終在正式考試中取得 Q90 滿分的成績。

 DIData Insights):
DI 
 DS 以及 Graph & Table 部分由 KH 負責,他的教學和每日練習讓我在這些題型上能有穩定的輸出。而Dustin 則專注於輔導 MSRTPA  DS 文字題,這些通常是考生覺得最陌生且困難的部分。他為這些題型設計了標準化解題步驟,搭配專題講座,讓我能在雜亂的資訊與複雜的語言邏輯中找到正解。

考後回顧這段備考歷程,我特別推薦 Dustin 針對 MSR  TPA 的專題直播課,這些教學讓我在三戰時能有更清晰的作答策略,也相信未來會有更多考生因此克服這些困難題型,發揮出真正的實力。

因為 DI 除了 DS 外可以練習的題目數量有限,三戰期間,我在 GMAT Club 上先從 Easy 難度的 OG  DI Review 題目開始,逐步練到 Dustin 安排的中高難度題目。這樣循序漸進的練習不僅讓我熟悉各種題型,也幫助我建立標準化解題流程。最終,DI 成績也從二戰的 70th 百分位提升到三戰的 96th 百分位。

【系統化輔導與AI工具的助力】

我覺得終結者的最大特點是有一套系統化的教學與輔導。從閱讀檢測、問卷到成績單分析,這套機制讓我清楚掌握弱點,接著依據 Dustin 的計畫,有條理地逐步改善。

每一次面談後,Dustin 都會根據我的狀態制定讀書計劃與練習節奏,使我能因應不同階段的備考壓力。他還會在24小時內回覆訊息,讓我可以及時反饋執行情況並微調計畫,同時指出我在執行時的錯誤,例如過度刷題趕進度、忽略深度檢討等問題。這也是各科心得中沒有特別提到做題量與推薦教材的原因:只要把計劃交給 Dustin,接著認真執行即可。

這次備考最大的改變是多了許多 AI 工具的輔助。題目檢討、文章生成、題目模擬、角色帶入與句子拆解等工具,讓我可以更有效率地檢討與練習,透過與 AI 的互動過程發現自己的盲點,並將問題及解決方法整理下來,供日後回頭檢視是否改善。

【心態調整與建議|結語】

這次回來準備GMAT,除了拿到可用的分數之外,我覺得學會如何調整心態才是我最大的收穫之一,而這些也要感謝終結者團隊的陪伴,成為我備考路上的重要支柱。

2025年,不知道是否壓力過大而變得容易生病,我曾不時中斷讀書計畫、延期二戰。感謝Emma協助我調整終結者的使用權限,也感謝春節期間得到KH的語音回覆,讓我相信只要持續練習,數學部分就能改善。

如果還有正在奮戰的考生看到這裡,或許能參考我的看法:
GMAT
考試很吃考生當下的頭腦狀況,所以調適自己的心態很重要。為了這樣的心態調整與考試體力管理,年過30的我從3月起每週固定慢跑、打籃球,增加心肺能力,穩定供氧提升思緒清晰度。考前幾週被805分以上的題目嚇得要死時,我告訴自己:「只要能穩定把中低分題目答對,算分機制還是會自動呈現我的能力。」

最後送給各位一句我在三戰早晨看到的話:
Not everything that is faced can be changed, but nothing can be changed until it is faced.

祝福每位考生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步調,穩穩踏出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