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期間:2025年5月1日 – 2025年7月31日 (全職三個月,三戰出分)
當夢想被一個數字擋下
時間拉回到幾年前,當我第一次走出GMAT舊制的考場,螢幕上冰冷的「590分」像是一堵無法逾越的高牆,重重地擊碎了我對MBA的憧憬。我依稀記得當時腦袋一片空白,走出考場的陽光甚至有些刺眼。我從未想過會在一個標準化考試上栽得如此徹底。那份挫敗感不僅僅是分數本身,更是一種深層的自我懷疑。GMAT,這個申請頂尖商學院的敲門磚,似乎在我面前關上了第一扇門。
從那天起,GMAT成了我不敢輕易觸碰的夢魘。我將它塵封在記憶的角落,轉而投入其他工作與生活規劃,但那個未竟的MBA夢,始終像一根細微的刺,隱隱作痛。直到2025年初,GMAT迎來了Focus Edition新制改革,加上身邊幾位背景相似的朋友,在A2 GMAT的指導下紛紛考取了亮眼成績,那顆沉寂已久的心,才又開始重新跳動。
新制的改變,對我而言是最大的救贖。拿掉過去最令我頭痛、投入大量時間卻始終無法掌握其精髓的句子改錯(SC),讓我看到了一線曙光。朋友們的成功,則給了我具體的榜樣與勇氣。我告訴自己:「或許,這是一個重新開始的契機。」在深思熟慮後,我做出了我備考旅程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決定:辭去工作,成為一名全職考生。我明白,要戰勝心魔,就必須全心投入,不給自己留任何退路。這一次,我不僅要贏回分數,更要贏回對自己的信心。
初心的傲慢與三戰的洗禮:一條走了三個月的「兩個月」之路
憑藉著過去的備考經驗和台大的學術背景,我天真地為自己規劃了一條為期兩個月的「高效出分」路徑。我想像著自己能迅速重拾手感,憑藉新制的優勢一舉拿下理想分數。然而,現實很快就給了我一記響亮的耳光。我最初的計畫,最終變成了一場長達三個月、歷經三次考試的艱苦拉鋸戰。回頭看,我才明白,當初的「兩個月計畫」不過是源於一種未經檢驗的傲慢。
第一個月:重啟、碰撞與現實的衝擊
五月初,我滿懷信心地打開官方指南(OG)。一開始的練習似乎還算順利,但當我開始接觸GMAT-WebDriver(GWD)的題目和進行第一次官方模考(PP1)時,問題便暴露無遺。Quant的題目變得更加刁鑽,許多英文名詞讓我反應遲緩;Verbal的邏輯鏈條需要更清晰的思維;而全新的Data Insights(DI)更是讓我手足無措。第一次模考的成績遠低於預期,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識到,這不是一場可以單靠小聰明或舊有基礎就能獲勝的戰爭。
第二個月:策略調整與第一次實戰
痛定思痛後,我將A2的線上課程講義重新梳理了一遍,真正將老師們的方法論內化。我放棄了過去那種「刷題就好」的思維,轉而專注於「質」的提升。然而,焦慮感也隨之而來。身為全職考生,每一天都像是在跟無形的計時器賽跑。在完成大部分OG和GMAT-WebDriver的練習後,我決定在六月中旬進行第一次實戰。我強烈建議所有考生,在完成一輪基礎練習後,儘早參加一次正式考試。這次考試的結果雖然不盡如人意,但它帶給我的收穫是模考無法比擬的:真實的考場壓力、嚴格的時間控制、以及對自己弱點最直觀的診斷。它讓我明白,我的問題不只在於知識點,更在於應試的策略與心態。
第三個月:精煉、衝刺與最終的和解
第一次實戰後,我沒有氣餒,而是將這次經驗視為一份詳細的「體檢報告」。我針對弱點進行了瘋狂的補強,並將剩餘的官方模考(PP)作為最高強度的模擬。這段時間,我不僅是在學習GMAT,更是在學習如何與壓力和挫折共處。七月底,我踏入了第三次考場。這一次,我心中沒有了當初的傲慢,也沒有了前兩次的緊張,只剩下平靜與專注。當最終成績顯示在螢幕上時,我知道,這三個月的煎熬,值了。
各科擊破心得:紀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路徑
Quantitative (Q): 與粗心和焦慮的對決
數學部分,A2的課程和講義堪稱定心丸。從一開始最難適應的英文數學名詞(例如:integer, prime number, remainder),到各類題型的系統性拆解(如數論、排列組合、幾何),A2都整理得極其清晰。特別是那些針對DS題型陷阱的分析和PS難題的快速解題技巧,為我節省了大量自我摸索的時間。
然而,GMAT數學真正的敵人,往往不是題目本身,而是「粗心」與「時間壓力下的焦慮」。我個人最大的困擾是在遇到難題時,會因害怕答錯而耗費過多時間,進而影響後面題目的作答節奏。為此,我為自己設定了鐵的紀律:「三分鐘原則」。任何一道題目,如果思考超過三分鐘仍無清晰思路,立刻憑直覺猜一個答案並標記,然後頭也不回地前進。這個看似簡單的策略,實則是在訓練一種「沉沒成本」的判斷力,避免為了單一棵樹而放棄整片森林。
此外,我強烈推薦A2獨創的**「數學貪吃蛇」**訓練。這是一個每天25分鐘、完成12道題目的高強度練習。我將它安排在每天早晨,作為一天的「認知熱身」。這個練習不僅維持了我對各類題型的熟悉度,更重要的是,它模擬了真實考試中那種連續、高壓的解題狀態,極大地鍛鍊了我的心理韌性和時間感。
Data Insights (DI): 被低估的決勝關鍵
DI是新制的寵兒,也是最容易被輕視的部分。許多商科背景的考生(包括一開始的我)會覺得自己平時經常接觸圖表和數據,應付DI應該綽綽有餘。這是我犯的第二個嚴重錯誤。DI的挑戰不在於讀懂單一圖表,而在於在極短時間內整合多源信息、辨識邏輯謬誤、並做出精準判斷。
A2的課程完整涵蓋了所有DI題型,從圖表解讀、表格分析,到多源推理(MSR)和雙方分析(TPA)。我個人的心得是,DI的進步完全取決於**「練習量」和「答題紀律」**。它的CP值遠高於Verbal,因為其解題模式相對固定,投入時間能看到顯著回報。我的策略是:
1. 大量練習官方題目: 熟悉GMAC的出題風格和數據呈現方式。
2. 建立題型策略: 對於MSR,學會先看問題再回頭定位資訊,避免閱讀所有不相關的文本;對於TPA,則將兩個問題視為獨立的判斷,逐一擊破。
3. 嚴守時間紀律: DI的題目難度分佈不均,學會「放棄」至關重要。遇到需要大量計算或資訊比對極其繁瑣的題目,果斷猜一個,把時間留給更有把握的題目。記住,DI的目標是最大化答對題數,而非攻克每一道難題。
Verbal (V): 從被動理解到主動解構
雖然新制拿掉了SC,但Verbal的挑戰依然巨大。A2 GMAT在CR和RC上的教學核心,是教我們如何從一個「被動的讀者」轉變為一個「主動的分析者」。課程中傳授的快速抓取文章主幹、辨識題目類型、有時間與沒時間的差異化做題策略,都為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我在A2的基礎上增加了兩項個人化的刻意練習:
1. CR錯誤選項驗證法: 我將OG中所有的CR題目都做了一遍,但我的重點不只是選出正確答案。我強迫自己為每一個錯誤選項都寫下一個否決的理由。這個選項是「無關資訊」?是「顛倒因果」?還是「範疇擴大」?這個過程雖然耗時,但它徹底重塑了我的批判性思維。我不再是憑感覺選答案,而是能清晰地解構一個論證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這讓我在考場上面對迷惑選項時,信心大增。
2. RC段落功能總結法: 對於閱讀,我採用了類似的方法。每讀完一段,我就會用自己的話在草稿紙上寫下這一整段的「功能」——它是「提出主論點」?是「提供支持性證據」?是「反駁一個舊觀點」?還是「舉出一個延伸案例」?透過這樣的訓練,整篇文章的邏輯地圖在我腦中變得異常清晰。當題目問到作者態度或文章結構時,我幾乎可以秒速定位。
此外,我也針對自己前半部分容易超時的問題,進行了**「一分鐘極限做題」**的壓力訓練。這個練習強迫我放棄逐字逐句的精讀,轉而相信自己快速抓取核心邏輯的能力,對提升整體答題效率幫助巨大。
結語:GMAT教會我謙卑,A2指引我方向
回首這三個月的旅程,GMAT帶給我的,遠遠不止一個申請MBA所需的分數。它更像是一位嚴厲的導師,教會了我什麼是「謙卑」。它讓我明白,任何的成功都沒有捷徑,無法單純依賴天賦或小聰明。唯有放下浮躁,按部就班,將每一個基礎打牢,才能在壓力之下依然穩定發揮。
在這段充滿自我懷疑和煎熬的過程中,我也曾數次問自己是否要放棄。但每當迷茫時,A2 GMAT的系統性方法就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它提供了一套經過驗證、行之有效的作戰地圖。當你不知道該往哪裡走時,只要相信這個系統,踩穩腳下的每一步,完成老師要求的練習和訓練,你就能確信自己依然在正確的航道上。
我很幸運,最終能夠考到理想的成績,與GMAT這個可敬的對手達成和解。我由衷地感謝A2 GMAT團隊的專業指導,也想對每一位正在這條路上奮鬥的考生說:請相信過程,相信紀律的力量。GMAT的挑戰終將過去,而你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的謙卑、堅韌與自我管理,將會是伴隨你一生的寶貴財富。祝各位,考運昌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