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能藉由申請 MBA 來轉換跑道,挑戰在國外工作的機會,尤其如果要在美國工作的話,只有台灣的學歷是很難達成的。所以為了要完成這個目標,決定開始準備GMAT。
我二月開始上A2 GMAT的課程,五月參加第一次考試,之後總共考了四次。前幾次成績不如預期,每次考完都會和老師討論。在考完第三次的時候,想說分數應該已經足夠了,但A2老師提醒我,錯題大多是基本題,並建議我不要急著放棄,可以再試最後一次。最後一次果然成功拿到 715 分,真的很謝謝老師鼓勵我再考一次。
大致準備流程
因為是上班族,時間有限,所以準備方式以效率為主。我的流程大致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課程
先跟著 A2 的影片課程把各科基礎觀念補齊。每天下班後安排 1–2 小時學習,把不同題型的解題邏輯弄清楚。
第二階段:刷題
開始接觸 OG、GWD 等題庫,並固定建立錯題紀錄。平日做單元練習,假日完整模考。檢討時特別注意錯誤的原因,避免下一次重複。
第三階段:模擬實戰
最後一個月加強模考,每次都控制在正式考試的時間範圍內。下班後會做一個 section,週末則完整做一套,保持考試節奏。每天也安排一些英文閱讀,幫助提升 RC 的速度。每次考試都有去買官方的模考練習,我覺得成績還算有代表性,建議大家也可以去買。
各科心得
CR(Critical Reasoning)
一開始正確率不高,常常分不清楚題目要測的主題是甚麼。後來固定的做法是先找出題幹的結論,再去檢查選項和結論的關聯,漸漸提升準確度。然後最重要的還是要靠刷提練手感,不然考試會很容易緊張。
RC(Reading Comprehension)
RC 的難點在於篇幅長、資訊多。我的方法是先抓段落架構,不去死記細節。習慣用一句話摘要段落內容,讓自己在考試時能快速掌握重點。但我本人還是習慣想閱讀懂整篇,所以平常也額外閱讀英文新聞或文章,增加自己的英文理解能力和速度
Q(Quantitative)
數學基礎還算穩,但難題一定要靠機經刷題。另外把錯的題目按主題分類整理,考前會知道自己最弱的項目是哪一科。
DI(Data Insights)
剛開始覺得資訊太多,常常耗掉太久。後來調整方式:先看清楚題目問什麼,再回去找表格數據,效率提升不少。Multi-source Reasoning 部分也是同樣的策略,這個解題速度一定要很快,不然時間會不知不覺就不夠。
考試經驗
考了四次考試給我的感覺是,光靠題量不夠,心態與節奏也很重要。第一次和第二次因為準備不完整,加上臨場壓力,分數沒有達標。最後兩次則是調整後更貼近實戰,考試過程相對穩定。另外我覺得考試也需要多考幾次,運氣好的話整個題組都會是自己熟悉的領域。
考試順序的話我自己是習慣Verbal > Quantitative > break > DI。因為我自己是看太多文字的話很容易閱讀疲勞的人,所以我第一個順序是選擇Verbal,在自己腦袋最清楚的時候做最難的科目。數學因為相對簡單,而且不用閱讀太多英文字,所以擺在Verbal後面還是有精力思考數學。之後我習慣中場休息一下再做DI,因為我有時候DI時間會不夠,所以前面會需要休息一下。
建議給之後的考生
1. 機經一定要寫:機經是最貼近真實考試的題目們,除了可以大概抓到實戰的難易度之外,如果幸運有中機經也是大幅減少考試時間。
2. 模考要有臨場感:全程模擬正式考試,不要隨便暫停、休息。考試的順序也是要照平常習慣。
3. 日常保持英文閱讀:在 RC 和 CR的部分幫助很大。後期考試的時候寫完Verbal甚至時間還有剩。閱讀速度要練得很快。
4. 安排好時間:在職考生要更有規劃,確保每天能固定投入一段時間。
結語
這次準備GMAT的過程,從基礎課程到多次考試,花了不少心力,而且中間的過程真的很痛苦,尤其是對在職考生來說。下班結束之後還要寫模考刷題,每天讀到12點是基本的。但A2老師說得很對,GMAT是要短期衝刺的考試,不要讓自己慢慢讀、慢慢刷題,這樣的效果反而不好。是要趁自己最熟練的時候,馬上隔三個禮拜再戰,才不會太快忘記手感。
最後能拿到 715 分,主要歸功於持續練習、檢討,以及老師的建議。A2老師會針對錯的題型來客製化個人的學習計畫,也盡可能地提供資源幫助,讓我每次要再戰的時候都可以更有準備的方向。對之後要申請 MBA 的我來說,這份成績算是一個重要的門票,也讓之後想要申請學校的時候可以有更高的機率可以申請上更好的學校、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