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2025 一月 GMAT新制715(PR99) V87 Q84 DI85 (線上課)

錄取Chicago Booth, LBS, HEC Paris, INSEAD!
GMAT新制 715 (99th percentile)



錄取學校:Chicago Booth, LBS, HEC Paris, INSEAD
教育背景:臺灣大學經濟學系
備考時間:2024/05 初~2024/09 初
備考教材:OG (V), GWD, A2 GMAT講義

九月初就考完試了,卻因為懶惰的劣根性,從而拖到現在才寫心得。
坦白說,我是在去年底才決定申請國外商學院,原先想讀 Econ Phd,是很 nerdy 的那種學生。既然時間有限,選擇 A2 GMAT 便是很直覺的事情,畢竟,花點小錢就能得到備考精華,一戰之後能找 A2 討論二戰方向,甚至考後選校還能繼續煩 A2,怎麼想都挺划算的。

這份心得的內容包括【備考時間線、備考策略和申請時間線】,講得不夠明白的地方,歡迎私下找我繼續聊。

備考時間線

3 月左右被朋友拖著報名線上班,不過,就真的只是報名。拖到 5 月才意識到時間不多(因為打算申請 round 1),卯起來看課程影片,並在 6 月中開始大規模刷題。在我的尺度上,「大規模」約略指的是一天十題 CR + 十五題 Q + 一回 RC ==

僅管連A2的講義都還沒寫完,為了體驗考試感覺,便先報名了 7 月中的第一次考試 (615),擔心忘記考試的感覺,不久便報名了 8 月中的第二次考試 (645),老實說,一直到這個時候,才寫完全部的白色講義,以及大部分的 OG (V),也直到這個時候,我才發覺有點感覺了,可以認真考試了。這是一種打仗的感覺。

有了打仗的感覺,我報名了 9 月初的第三次考試。那段時間,每天寫(包括檢討)一回左右的 GWD、半回數學計畫,和少量的 DI 題目,這樣大概會花 3-5 個小時。

備考策略—RC

架構、語氣和論點,知道這三個關鍵(大概)就夠了。講起來簡單,倘若平常沒有閱讀英文的習慣,或許需要適應一段時間。

我平常會看 The Economist,因此適應地比較快,話雖如此,只要照著 A2 上課教的方法,讀每篇文章的時候,都不輕易放過練習的機會,我想這個能力是可以速成的。

教材上,若你和我一樣不具備充分的耐心,白色講義和 OG (V) 刷完之後,再寫個 GWD,這樣就可以完事了。坦白說,這三份扎實地檢討完,對個人的盲點將有很清楚的認識,考到高分便是水到渠成。

對了,檢討的時候一定要看雲端上的解題影片,每一題都要仔細品嚐,摸透 Dustin 的解題邏輯。這麼做會花點時間,但不會浪費時間。瘋狂刷題卻不學解題邏輯,這才可能是浪費時間。

備考策略—CR

比起 RC,我感覺 CR 需要更多的做題經驗,才能歸納出解題邏輯。透過課程影片,能先對 CR 的題型有些基礎認識,了解題目的輪廓,這是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是刷白色講義的題目,開始對各種題型的解題步驟產生感覺,用 SOP 刪去兩或三個選項。

至於第三階段,則是欣賞雲端上的解題影片,在剩餘的兩個選項中,找到正確答案。對我而言,雲端上的解題影片是最有價值的部分,每一題都要看,真的。

教材方面同樣是白色講義、OG (V) and GWD,和 RC 一模一樣。

備考策略—數學

小兒科,我們是亞洲人。白色講義寫完,我直接做 KH 的練習計畫,到考前寫了 12 天吧。看似做題不多,不過在寫完白色講義的時候,我有整理不熟的題型,畢竟有些題型實在很白爛,沒做過就是想不到。

策略規劃上,我感覺「看遍題型並整理弱點」會是挺有效率的準備方法,因為 GMAT 的出題邏輯是可以很簡單地被歸納的。

基本上只要看遍各個題型,並具備足夠的耐心與細心,Q 會是最令人放心的科目。對於數學不是強項的同學,題目做多一些些,再確實檢討並歸納失分原因,大概也能征服這個科目,畢竟 GMAT 的題型不會太多,你們大可放心。真的不放心的話,參加貪食蛇班或許會是一個有效率的解決方案。

好啦,講成這樣,我的 Q 還是沒拿滿(94th percentile)。總是會遇到不會寫的題目嘛><

備考策略—DI

原以為這是最不需要擔心的科目,於是碰題目的頻率,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平均一天不到十分鐘==)。很自然地,前兩戰我在這一科失分最為嚴重,例如二戰 V 96th, Q 85th, DI 58th, 這是 Q 和 DI 沒刷題目的下場。

二戰之後,A2 叫我買 GMAT 官網的題庫,並且每天刷題。我照做了,花費約莫兩個禮拜把這科搞好,拿了 98th percentile. 

不過呢,官網題目的詳解不是太好,挺囉唆的,若想取得比較好的資源,去參考看看 A2 GMAT 的方案吧,我聽說也挺不錯的。

心態上,我正式把它當作弱科來準備。刷題過程嚴格控制時間,再分析並歸納題型和失分原因。和 Q 相比,我感覺 DI 的不可控因素更多,因此需要刷更多題目來累積樣本數,這樣才能有效歸納。

順帶一提,在最後兩個禮拜的刷題期間,由於線上課程影片的觀看期限已到,從而錯過了 DI 大部分的解題影片,拜託各位別和我犯同樣的錯誤。

申請時間線

於我而言,找顧問的概念類似於買保險,不保證你能上 dream schools,卻能(幾乎)保證你交出去的文件,已是將現有條件最大化的結果,是個管理風險的方法。此外,顧問也能替你省下極大的時間與精力。我找的顧問是 Transcend 的 David,雖然比較貴,卻貴的挺值得。

擔心好的顧問被搶走,於是在 5 月就聯絡 David,先卡個名額。我申請的是 round 1,時間挺緊湊的:

5 月開始認真看課程影片
6 月認命刷題並改好 CV
7 月繼續刷題
8 月中在辛苦刷題同時開始寫 essays
9 月初考完 GMAT,在準備 TOEFL 的同時繼續寫 essays
10 月初遞交申請資料並接著準備面試
11 月面試

結語

歡迎各位和我聯繫,無論是備考或申請學校的事情,能幫得上忙的地方我都挺樂意的,畢竟當初自己也麻煩過不少人了,it’s time to pay it 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