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A本是整個句子架構的基礎,B本是基礎文法, DE兩本則是完整的整理了SC考點,C本像是考點的統整。看熟後就理解整個講義編排的邏輯, 我在前幾次複習的時候會跟著上課的順序把講義重新看熟 (我有在目錄頁紀錄哪堂課上了哪些), 之後再針對比較不熟的地方加強, 了解A2上課講的內容其實個別考點的判斷都不難。
CR:R是個很有趣但也讓我一度懷疑我是不是邏輯有問題的科目。 A2的橫向總結跟縱向總結真的幫助很大, 做題的時候參照橫向縱向總結會有種這根本是CR使用說明書的感覺, 有些題目看過去看不太懂題意 但還是可以靠著縱向總結的概念推出正確的答案。
作者 hopelins (希望林) 看板 GMAT
標題 [心得] 二戰760分!
時間 Sun Sep 30 17:41:15 2018
───────────────────────────────────────
一戰620 Q46 V29 IR:4 2018/08/02
二戰760 Q50 V41 IR:3 2018/09/06求學背景 台大地質系
準備期間 2018/05-2018/09
準備教材
標題 [心得] 二戰760分!
時間 Sun Sep 30 17:41:15 2018
───────────────────────────────────────
一戰620 Q46 V29 IR:4 2018/08/02
二戰760 Q50 V41 IR:3 2018/09/06求學背景 台大地質系
準備期間 2018/05-2018/09
準備教材
A2-培訓班講義、A2-Q精修班講義、A2-SC精修班講義、A2 JJ、OG2018、PP1+PP2、GWD、考滿分app題目
準備時間
2018/5參加5、6月份培訓班(5月份為全職考生)
2018/6 一邊準備考試參加其他培訓(一週五天09:00-17:00)
英文能力
TOEIC 895 (2013)
TOEFL iBT 93 (2018/3/2x)
心得
準備時間
2018/5參加5、6月份培訓班(5月份為全職考生)
2018/6 一邊準備考試參加其他培訓(一週五天09:00-17:00)
英文能力
TOEIC 895 (2013)
TOEFL iBT 93 (2018/3/2x)
心得
整體而言,課後跟著A2講的思路重新思考一遍 跟不間斷練習很重要,考前練pace也很重要。
一戰太緊張,考試畫面跳出來先腦袋空白個五分鐘就覺得毀滅了, 後面也受影響pace控制徹底失敗Q跟V都沒寫完, 考出來果然不如預期。 二戰心態調整好,考前每次做題都先計時模擬實戰時間分配, 做完再回頭檢討,Q跟V都有寫完,成績考出來出乎意料。
以下為分科心得:
SC
一戰太緊張,考試畫面跳出來先腦袋空白個五分鐘就覺得毀滅了, 後面也受影響pace控制徹底失敗Q跟V都沒寫完, 考出來果然不如預期。 二戰心態調整好,考前每次做題都先計時模擬實戰時間分配, 做完再回頭檢討,Q跟V都有寫完,成績考出來出乎意料。
以下為分科心得:
SC
SC是我一開始最害怕的科目, 因為感覺上有很多文法要背,而且似乎都很枝微末節, 上課的時候也覺得步調很緊湊。 在培訓班整個結束後, 有再花一整個周末的時間把A2上課錄音檔全部重新聽一遍, 我覺得錄音檔真的很有幫助, 因為上課有的時候還是會不小心漏掉, 而且在課程結束後有些內容可以融會貫通, 或是說比較清楚上課的邏輯跟方式, 再聽一次會發現很多以前以為有聽懂東西,其實只是一知半解。
A2培訓班的前兩堂SC課會上完AB兩本, 我的準備方式是一開始先把A、B本這兩本基本的內容看熟, 之後再複習n遍的ADE本,每周至少會都看過1~2遍, C本則是穿插看。
A本是整個句子架構的基礎,B本是基礎文法, DE兩本則是完整的整理了SC考點,C本像是考點的統整。 剛開始看會有點亂,A2上課也會跳著其他本上, 但看熟後就理解整個講義編排的邏輯, 我在前幾次複習的時候會跟著上課的順序把講義重新看熟 (我有在目錄頁紀錄哪堂課上了哪些), 之後再針對比較不熟的地方加強, 了解A2上課講的內容其實個別考點的判斷都不難。
SC讓我覺得很痛苦的一個點是 ”考點那麼多我怎麼知道他這題考什麼”, 看了幾個點都找不出來90秒的時間就過了, 然後就陷入恐慌亂答。 這點我覺得Dustin 講的三個SC tips (考點有層級、選項靠比較、不懂要避開)對我幫助很大。
準備時間分配上,SC是我花最多時間的科目, 但我認為這也是最容易透過短時間練習掌握的科目。 在一戰準備期間大概花了80%的時間在看SC, 在一戰到二戰期間大概花30%的時間練習SC。 因為一戰前準備時間都花在SC 所以在實戰的時候看到其他題型的時候有點慌, 但也因為前面打下基礎, 後面準備二戰只需要花比較少的時間複習跟做題。
二戰前維持每天做20題(真的很累或很忙也至少會做5~10題), 做完無論答對答錯重新再看一次題目很重要, 因為做題的時候有時間壓力,考完再慢慢的重新看考點, 照著A2 teachable上講解OG題目的方式做總結,
A2培訓班的前兩堂SC課會上完AB兩本, 我的準備方式是一開始先把A、B本這兩本基本的內容看熟, 之後再複習n遍的ADE本,每周至少會都看過1~2遍, C本則是穿插看。
A本是整個句子架構的基礎,B本是基礎文法, DE兩本則是完整的整理了SC考點,C本像是考點的統整。 剛開始看會有點亂,A2上課也會跳著其他本上, 但看熟後就理解整個講義編排的邏輯, 我在前幾次複習的時候會跟著上課的順序把講義重新看熟 (我有在目錄頁紀錄哪堂課上了哪些), 之後再針對比較不熟的地方加強, 了解A2上課講的內容其實個別考點的判斷都不難。
SC讓我覺得很痛苦的一個點是 ”考點那麼多我怎麼知道他這題考什麼”, 看了幾個點都找不出來90秒的時間就過了, 然後就陷入恐慌亂答。 這點我覺得Dustin 講的三個SC tips (考點有層級、選項靠比較、不懂要避開)對我幫助很大。
準備時間分配上,SC是我花最多時間的科目, 但我認為這也是最容易透過短時間練習掌握的科目。 在一戰準備期間大概花了80%的時間在看SC, 在一戰到二戰期間大概花30%的時間練習SC。 因為一戰前準備時間都花在SC 所以在實戰的時候看到其他題型的時候有點慌, 但也因為前面打下基礎, 後面準備二戰只需要花比較少的時間複習跟做題。
二戰前維持每天做20題(真的很累或很忙也至少會做5~10題), 做完無論答對答錯重新再看一次題目很重要, 因為做題的時候有時間壓力,考完再慢慢的重新看考點, 照著A2 teachable上講解OG題目的方式做總結,
RC
RC是個一開始被我認為相對比較簡單 但中間一度十分受挫的一科 (有段時間怎麼寫都錯一半,甚至整篇全錯)。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培養對於文章架構跟出題方式的敏感度, 尤其是對於像是文章主旨這類型的題目, 有的時候會有很相近的混淆選項, 單純刷題沒有辦法培養出對這些字眼的敏感度, 練習的時候無論答對答錯 都要重新思考一下為什麼各個選項會對或是會錯。 因為實戰時間非常趕,所以要靠平常積累判斷的敏感度, 實際做題才有辦法快速的選到正確答案。
RC的準備我是以做題為主, 做完一題會再重新看過一遍思考這篇文章的”架構語氣論點”, 上課期間跟著A2進度先把OG跟講義的題目 按照上課教的方式分門別類地做完。 練習pp寫到不太順的時候再重新把A2的講義看一遍, 像是一種校正思考跟作答方式的感覺。
CR
CR是個很有趣但也讓我一度懷疑我是不是邏輯有問題的科目。 A2的橫向總結跟縱向總結真的幫助很大, 做題的時候參照橫向縱向總結會有種這根本是CR使用說明書的感覺, 有些題目看過去看不太懂題意 但還是可以靠著縱向總結的概念推出正確的答案。
一戰的時候沒有花太多時間在CR上, 對這些概念還沒有很深刻的感覺。 二戰前保持每天做7題, 每題作完再重新跟著A2、Kory上課講的方式 思考屬於橫向的哪種題型、找縱向的考點, 一開始會花比較多時間,但做順了之後會越來越快。
Q
Q也是一個讓我很挫敗的科目, 本來想說好歹台大理工科, 上KH的課也都聽得懂,應該輕輕鬆鬆, 所以一戰前兩周才開始拿出講義跟OG做題, 發現連OG都可以錯個3成的時候已經有點太遲。 認真把KH上課講義的內容重新看一遍有幫助, 但中間荒廢太久而且Q的考點有的很細, 一個沒考量的點就會答錯,一戰還是爆掉。
一戰後認真花比較多時間再Q, 會發現其實題目其實就是幾個固定的形式, 從DS條件的設計也可以發現一些陷阱 (例如兩個條件看起來一樣只有數字不一樣可能其中一個要考慮是臨界值, 所以答案可能是A或B,而不是單純的兩個用一樣的思路答D或E)。 在二戰前上了KH的數學精修班,覺得有非常大的幫助, 培訓班的課程是基礎Q的知識, 相較下數學精修班更進階、完整的講了一些作答常常會忽略掉的細節 (正是我第一次Q爆掉的原因),KG講義裡題目題型的整理也非常完整。
IR/AWA
這兩科可以說是除了上課認真練習以外沒花時間準備。 AWA考前幾天背了上課講的七宗罪(我覺得對CR也很有幫助), 另外找講義的題目練過兩次。 IR整個只有看看講義大概翻一下,考出來果然爆掉。 這邊就不贅述了。
小插曲是考前一天作夢夢到考出來的成績出乎意料的高, 醒來還覺得不可能有這種事。 考前晚上看jj看得很痛苦,還試圖把考試延期, 還好因為時間太近不能改。 考試當下覺得只求寫完其他隨緣了。 考試成績跳出來那一瞬間我還遲疑了一下,沒想到真的是預知夢。
這段是想說在奮鬥的大家要堅持不要放棄, 準備的時間很痛苦、常常陷入自我懷疑跟各種懷疑人生, 也有很多吃喝玩樂的誘惑。 準備期間我因為在上其他的課程幾乎是每天9點下課, 10點到摩斯做題目到12點被店員趕走, 回家再做題目總結到1點睡, 隔天7點起床上課,假日也是每天準備8小時, 雖然上課的壓力跟上班比起來不算什麼,但也覺得很痛苦。 不過這一切都在考到理想的成績那一刻覺得真的是太值得了, 畢竟是人生重大的轉折,值得付出幾個月的努力以得到更好的機會。
*考前時間分配/教材使用
一戰 >V&Q寫完OG >每周看1~2遍SC 講義ADE >每周一次CD GWD Verbal >考滿分app 做題
二戰 >每天pp做題菜單(約2.5小時): SC 20題 RC 3大題 CR 7題 Q 30題 >每周1~2回CD GWD V+Q >每周一遍SC ADE講義 >考滿分app 做題
RC是個一開始被我認為相對比較簡單 但中間一度十分受挫的一科 (有段時間怎麼寫都錯一半,甚至整篇全錯)。 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培養對於文章架構跟出題方式的敏感度, 尤其是對於像是文章主旨這類型的題目, 有的時候會有很相近的混淆選項, 單純刷題沒有辦法培養出對這些字眼的敏感度, 練習的時候無論答對答錯 都要重新思考一下為什麼各個選項會對或是會錯。 因為實戰時間非常趕,所以要靠平常積累判斷的敏感度, 實際做題才有辦法快速的選到正確答案。
RC的準備我是以做題為主, 做完一題會再重新看過一遍思考這篇文章的”架構語氣論點”, 上課期間跟著A2進度先把OG跟講義的題目 按照上課教的方式分門別類地做完。 練習pp寫到不太順的時候再重新把A2的講義看一遍, 像是一種校正思考跟作答方式的感覺。
CR
CR是個很有趣但也讓我一度懷疑我是不是邏輯有問題的科目。 A2的橫向總結跟縱向總結真的幫助很大, 做題的時候參照橫向縱向總結會有種這根本是CR使用說明書的感覺, 有些題目看過去看不太懂題意 但還是可以靠著縱向總結的概念推出正確的答案。
一戰的時候沒有花太多時間在CR上, 對這些概念還沒有很深刻的感覺。 二戰前保持每天做7題, 每題作完再重新跟著A2、Kory上課講的方式 思考屬於橫向的哪種題型、找縱向的考點, 一開始會花比較多時間,但做順了之後會越來越快。
Q
Q也是一個讓我很挫敗的科目, 本來想說好歹台大理工科, 上KH的課也都聽得懂,應該輕輕鬆鬆, 所以一戰前兩周才開始拿出講義跟OG做題, 發現連OG都可以錯個3成的時候已經有點太遲。 認真把KH上課講義的內容重新看一遍有幫助, 但中間荒廢太久而且Q的考點有的很細, 一個沒考量的點就會答錯,一戰還是爆掉。
一戰後認真花比較多時間再Q, 會發現其實題目其實就是幾個固定的形式, 從DS條件的設計也可以發現一些陷阱 (例如兩個條件看起來一樣只有數字不一樣可能其中一個要考慮是臨界值, 所以答案可能是A或B,而不是單純的兩個用一樣的思路答D或E)。 在二戰前上了KH的數學精修班,覺得有非常大的幫助, 培訓班的課程是基礎Q的知識, 相較下數學精修班更進階、完整的講了一些作答常常會忽略掉的細節 (正是我第一次Q爆掉的原因),KG講義裡題目題型的整理也非常完整。
IR/AWA
這兩科可以說是除了上課認真練習以外沒花時間準備。 AWA考前幾天背了上課講的七宗罪(我覺得對CR也很有幫助), 另外找講義的題目練過兩次。 IR整個只有看看講義大概翻一下,考出來果然爆掉。 這邊就不贅述了。
小插曲是考前一天作夢夢到考出來的成績出乎意料的高, 醒來還覺得不可能有這種事。 考前晚上看jj看得很痛苦,還試圖把考試延期, 還好因為時間太近不能改。 考試當下覺得只求寫完其他隨緣了。 考試成績跳出來那一瞬間我還遲疑了一下,沒想到真的是預知夢。
這段是想說在奮鬥的大家要堅持不要放棄, 準備的時間很痛苦、常常陷入自我懷疑跟各種懷疑人生, 也有很多吃喝玩樂的誘惑。 準備期間我因為在上其他的課程幾乎是每天9點下課, 10點到摩斯做題目到12點被店員趕走, 回家再做題目總結到1點睡, 隔天7點起床上課,假日也是每天準備8小時, 雖然上課的壓力跟上班比起來不算什麼,但也覺得很痛苦。 不過這一切都在考到理想的成績那一刻覺得真的是太值得了, 畢竟是人生重大的轉折,值得付出幾個月的努力以得到更好的機會。
*考前時間分配/教材使用
一戰 >V&Q寫完OG >每周看1~2遍SC 講義ADE >每周一次CD GWD Verbal >考滿分app 做題
二戰 >每天pp做題菜單(約2.5小時): SC 20題 RC 3大題 CR 7題 Q 30題 >每周1~2回CD GWD V+Q >每周一遍SC ADE講義 >考滿分app 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