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2日 星期二

Dustin四年來所看到的,高分者的特質

原文發表於Dustin部落格:http://dustingmat.blogspot.tw/2016/10/a2gmatgmat.html

曾經想過好多次,為什麼我對GMAT這個考試有這麼大的熱忱?
四年之後,終於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答案。

儘管自認為在過去的求學過程中擅長考試(基測滿分、學測73級分),
但在準備GMAT時卻吃足了苦頭。
在準備的頭兩個禮拜我便發現,GMAT與以往的考試設計完全不同;
這是一個我從未見過的,最能夠測知人的真實能力,而非背誦知識的考試。

在這四年間,Dustin不斷與近千位台灣應試者討論,不停回頭檢視自己當年準備的歷程,
我更發現了:這個考試的準備過程,是在篩選具有「正確心態跟處理問題能力」的人,
賦予他們足以進入商學院的分數。

那麼,究竟在Dustin眼中,會考高分的人都具備怎麼樣的能力與特質呢?

資料歸納分析能力 

相較於遇到問題直接問人、看寫得語意不清的OG詳解繞圈圈,在準備考試中願意耐心、扎實地做總結,分類各類題目,在歸納相似題型後觀察共通的出題模式,最後推論一套對於出題者思維的猜想(考點),而將這猜想拿去其他類似的題目驗證。
這樣的人最具備獲得高分的資質。

因為在未來的公司中,你將要從資料庫中大量的數據、報告,而這些數據報告都跟按流水號排列的原始題目一樣,需要你使用與上述一樣的總結方法去歸納分析資料。
比如公司想要投資A國的B產業。身為主管的你就需要請手下、實習生將所有過去其他公司投資的先例做成研究報告送過來。到你手上的只是原始資料,但你必須要先去把成功的例子分一類,失敗的案例分一類。再去觀察成功者有什麼共通點,失敗的有什麼共通點。歸納出來的成功、失敗因素才能用在未來的案子上,趨吉避凶。

明確邏輯思考的能力(避免「模糊處事」的壞習慣) 

這四年來,我發現很多應試者在檢討題目時,會用模糊不清的詞語自己說服自己(好像怪怪的、感覺不對、不太恰當...)。但這只是把問題模糊化了,卻沒有解決問題。
用模糊不清的詞語檢討只是把問題拖延(就像是「一中各表維持現狀」),而在未來考試時留下禍患。檢討要確實提出自己的猜想,就算錯誤,也比沒有猜想好。確實的敘述才會讓後續的分析有討論的明確依據,才不會失焦,才能夠及時修正。

在東方,我們也許習慣用模糊曖昧的詞彙表達禮貌、溫和。在未來由西方主導的資本商業社會中,講求的是明確、效率。你在跟你的老闆報告時,會用「好像怪怪的」打馬虎眼嗎?你願意聽到對方在會議上說「似乎不合理」但卻不說理由嗎?你會希望下面交上來的報告中出現「150~2000」這種差距甚大的估計嗎?

同樣的,在跟你討論GMAT問題或備考障礙時,Dustin也會省略掉模糊曖昧的用詞,希望能夠直指核心地解決大家的問題。但是在大部分你自己面對自己的準備時間,是不是也能夠在檢討時對自己誠實,用明確的敘述來檢討?

效率提取重點資訊的能力

相較於TOFEL在聽、說、寫三科都摻入了聽力的成分,GMAT則是個明顯吃英語閱讀能力的考試。不管是Quant還是Verbal,不管有再強的思考判斷能力,只要閱讀能力不夠,讀題慢就會讓自己沒有時間思考,讀錯重點甚至會讓自己陷入想太多,反而選到混淆選項或方向相反選項的苦惱中。


但是GMAT到底要求怎麼樣的閱讀能力呢?
好奇的朋友們,可以先了解一個歷史事實:GMAT與GRE原本是系出同源(由ETS創立),GRE適用文理學院,GMAT適用於商學院。如果對這兩個考試有基本的了解,應該會知道,GRE的Verbal中有許多生難字彙,而GMAT卻沒有。GRE的閱讀篇幅,則普遍比GMAT的閱讀短。

Dustin猜測,這是因為許多文理學院會要求畢業前產出論文,學生必須學會細讀、精讀,對手邊文獻中的每一字每一句仔細斟酌,恰當引用,再慢慢磨出一篇論文。
但是在商學院MS/MBA中,學生在學期間必須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的案例、報告、書籍,而產出自己的報告、提案、分析。兩者的訓練模式不同,決定了考試設計的方式:
GRE需要應試者有精準辨別每字字義的能力,而GMAT則需要考生在嚴格的時間限制內略讀,快速把握大意,再應題目的需要回去抓段落做區塊閱讀。

從小到大在各種英語考試都遇到閱讀測驗的我們,為什麼在GMAT的RC總會失守,遇到準備障礙?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我們過去習慣的「做學問式閱讀」並非GMAT期望你獲得的能力。GMAT希望你具備「看報紙式的閱讀」,這樣才能在讀商學院時,面對大量資料能夠先略讀提取大意,再按照後面研究的需要回去特定資料細讀重點。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問問身邊讀過商學院的前輩,商學院每週閱讀文本的份量以及所花的時間,答案肯定會超過你的想像。

糾錯、自我修正能力 

準備GMAT並非全是像火箭發射一樣,所有東西全部準備妥當,按下發射鍵後一瞬定生死(當然這樣很壯烈!也很刺激!),其實真實狀況更像是從挫折中學會找出自己的盲點,然後再去嘗試。雖然從考生的角度(包括當時正在考試的我)而言,誰不想要一次解決?
誰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犧牲自己的睡眠、休閒時間而投入長期抗戰?但這是主觀的、樣本只有你自己的想法。現在Dustin要提供客觀的、樣本數大的觀察。
這四年來,Dustin看過的近千位應試者,其中一戰有考到自己理想分數的只有一到兩成。大部分都是兩到三戰之間,透過ESR分析、歸納練習錯題、重新調整讀書計畫、痛下決心好好做總結......來自我修正。

同樣的,在未來你就業之後,也沒有什麼商業企劃是設計好之後就一步到位,一勞永逸的。你必須持續不斷地追蹤環境的變化、市場的各種數據、前一階段實施後所帶來的問題回報與反饋......,再根據這些資訊決定下一步如何修正。
在準備考試中所發揮的「糾錯、自我修正能力」就是證明給商學院看,你能隨時適應變化的人格特質。其實這就是一場你跟GMAT玩的多回合賽局——你要從結果中持續修正,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以上,就是Dustin在這四年間所觀察到的,被GMAT選中的「高分者」所具備的特質。
也因此在A2GMAT,我們所有人都將教學重點堅持在培養以上能力,而非只是知識或解題技巧的灌輸。這也是我深以身在這個團隊為榮,且還能對工作保持熱情的原因。
我在一個知道並堅持著對的路的團隊工作。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A2或Dustin很兇,但我們只是不想在無關於以上能力的雜事上打轉。
我跟A2的共通點是:不說好聽的話,只說直指問題的實話。
因為說好話是白賺你錢,說實話才是幫助你在未來賺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