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3日 星期四

關於「背慣用語」的迷思

原文發表於Dustin部落格:http://dustingmat.blogspot.tw/2017/03/blog-post.html

在一開始準備GMAT的SC時,我們常常會受到過去台灣英文考試的經驗主導,而覺得「看到什麼搭配,背就對了」。進而,很多考生就會越背越多,腦子裡面存了一堆慣用語。甚至還去整理落落長一大段的慣用語列表,頗有「一背天下無難事」的氣魄。但往往他們最後的SC分數還是不高。

今天,Dustin想要糾正這個觀念。
很多人都會說「多背有什麼不好?背得多懂得多上考場更能解題,不是嗎?」。一點也不對。因為現在GMAT的SC設計,早就不是以慣用語為主導的思維了。

且讓Dustin講一個小故事。

古早古早以前(大約十年前)的GMAT,當時的題目設計思維跟現在是不一樣的。有興趣可以上追夢網搜尋「SC-1000(大全)」這份古早以前的官方題目、坊間出的模擬題跟其他來路不明的SC題目所構成的資料。你會發現,以前的題目中慣用語非常吃重,幾乎到了「沒有慣用語就無法解」的地步。有時候只要會了慣用語,其實不怎麼看語意也能夠解題。

隨著時代的變化,GMAC或許慢慢發現,以慣用語字彙為重點的出題思維,僅會篩選出有母語優勢或者習慣背誦的考生,而不符合GMAT的考試定位「考邏輯思維能力」的考試。於是慢慢將SC的設計思維偏向多元化,偏重語意邏輯、文法結構與寫法好壞,而一而再再而三減少慣用語出題的比例。

很多題目表面上看似考慣用語,但其實上往往可以用文法、語意或寫法好壞等其他「不用背」的邏輯思維考點解掉。如果身為考生的你,還抱持著「看到好像固定搭配的介系詞,背就對了」這種貪捷徑的想法,不但會讓你錯失在平常練習時學習正常考點的機會;更嚴重的是,當今天考生過度倚賴慣用語,在考試的時候,遇到自己沒見過或印象不深的固定搭配,往往就會不自覺地冒險去猜、去按照模糊的記憶來判斷,而忽略了用其他考點來解題的機會(平常都在倚賴慣用語,其他考點的判斷能力就萎縮了),於是,這些考生很快就把自己推到一翻兩瞪眼的「猜慣用語」境界,這樣子在考試中無疑是十分冒險的。

那麼說到底,慣用語到底需不需要背呢?哪些需要背呢?
在這裡,Dustin提出「需要背的慣用語」的兩大原則

1. 該搭配在超過一個以上的官方題目中出現過。

如果只是在一題中出現,那麼它不一定是考點。如果在兩題以上重複出現,則代表GMAC認為該慣用語是常見慣用語,考生應該要預先知道。

2. 該搭配是某官方題目中兩個選項的唯一差異點。

也就是說按照題目設計,你一定要懂這個慣用語,才能解題。這時候就是GMAC給你很明白的暗示:我認為這個搭配你一定要會,不然你就無法解題!這種時候,背起來就對了。

比如:

31: GWD-29-Q36
Section 301 of the 1988 Omnibus Trade and Competitiveness Act enables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to single out a country as an unfair trader, begin trade negotiations with that country, and, if the negotiations do not conclude 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s being satisfied, to impose sanctions.


B.by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s satisfaction, impose

D.to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s satisfaction, impose


背得越少,才能擺脫依賴,懂得用更多多元化的考點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