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GMAT到期的這一天,我想談談邏輯思維

原文發表於Dustin部落格:http://dustingmat.blogspot.tw/2017/02/gmat.html

明天,是我五年前考GMAT的日子,2/10。換句話說,也就是一戰760到期的日子。

有一些話想跟大家說。文長慎入。

曾經我以為,GMAT就是一個技巧跟熟練度的考試。學會考試技巧,就能拿到高分。但是這幾年過後,我現在確信:GMAT其實上就是一個篩選「邏輯思維能力強者」進入商學院的考試(當然,英語文本閱讀能力是次要重點,畢竟商學院都是英語環境。請參見這邊)。因此在A2GMAT的這幾年來,我們一直堅持不做灌技巧的教室,而是帶大家進入邏輯思考的場域。

然而對很多人(包括當時的我)而言,「邏輯思維訓練」其實是個很抽象的概念。應該比「如何存第一桶金」、「如何學英文」還抽象。至少你還知道去超商打工可以存錢,報英語補習班可以練英文。但「邏輯思維」要怎麼訓練?從哪裡訓練?好像沒有什麼專門鍛煉思考能力的補習班或課程(在台灣,教你通靈的反而不少)。那怎麼辦呢?難道一切歸罪於天生不夠聰明?求媽媽縮回去重生一次?

這邊教大家我認為最有效的練習方式:試著出三類問題給自己回答。

第一類:

怎樣的情況下人會哭?請窮舉所有你所想得到的不重複的答案。
要如何電話詐騙一個人?請窮舉所有你所想得到的不重複的答案。

為了要回答這種問題,你必須要盡力想,盡力在紙上寫下所有可能的狀況。你很快就會發現,為了提升效率,先按照大原則做分類會更快。
比如:
- 一個人的時候怎樣會哭?分手、被當、失業、親朋好友死掉...
- 兩個人的時候怎樣會哭?吵架、分手、看悲劇電影...
- 三個人以上的時候怎樣會哭?參加喪禮、看悲劇的電影...


你會發現,如果不做大原則分類,則要嘛列不出所有狀況,要嘛會列出重複的狀況。
全部列完之後,剔除重複的答案。
這時候你就已經做到了邏輯思維的第一步:理清所有在檯面上的因素。
而這,也是麥肯錫的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分析法的基礎。

如同Dustin在面對同學諮詢備考計畫時,總會在一開始先問一大堆問題:
計畫什麼時候出國?一天有多少準備時間?工作有沒有彈性?目標分數多少?學校deadline幾號?日常作息如何?讀書習慣怎樣?家人的態度如何?今年已經考幾次了?還有多少預算跟精力備考?....

其實Dustin是在心裡面把這些條件分類成「可調整的」跟「不能調整的」。比如若你很確定今年一定會被家人逼出國且已經考了3次(一年限考5次),且deadline還有三個月,那麼「不能調整的因素」就固定在「三個月內考兩次」。接下來再回頭檢視「能調整的因素」,看要怎麼調整才能讓這些因素不會相互衝突。比如為了準備多那就作息少睡一點。為了顧工作專案那只好少讀一點書,改變備考方法,但目標分數也有可能因此下修...。

第二類:

不查資料的情況下,如何估算整個台灣一天說話總共出現幾個「幹」字?
不查資料的情況下,如何估算全台7-11每天賣出的煙有幾包?
這時候你要做的就是在第一類問題「分類能力」的基礎上,開始做出猜測假設(presumption)。


根據第一類問題的分類思維,我們把台灣人分成0-10歲,11-20歲,21-30歲,31-40歲...
然後去自己嘗試假設每個年齡層佔的人數比例,比如0-10歲因為少子化,推測只佔5%,11-20歲佔10%...,65歲以上的人佔30%(老年化)。接下來再假設每個年齡層每天平均說「幹」次數。比如0-10歲天真可愛,應該平均是0。11-20歲叛逆,平均每天說幹5-10次...

當然,在推導的過程中你就會發現更多遺漏的地方。比如受教育程度也會影響說「幹」的頻率。地域文化的差異也會影響髒話的用法。這時你就要進一步去細分:11-20歲受教育/未受教育...,然後去推估比例跟平均值。最後加權起來。

有沒有發現這一類問題很像是顧問公司或者Google所給的面試問題?其實他們就是要看你在這過程中是怎麼做「分類窮舉因素」跟「猜測假設」的。會分類、敢假設,才能解決我們接下來提到的第三類問題。

第三類:

我開了一間書店,但是業績很慘淡。該怎麼提升業績?他看起來很累,是前幾天剛大病一場嗎?

這時候你就發現,第三類問題幾乎等同於GMAT邏輯題。經歷過前兩類的「分類窮舉」與「猜測假設」之後,現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思維,你就會有一套自然而然的SOP了:

人什麼狀況下會買書?

分類窮舉:
供給面- 書的標價、書的品質、書店的位置...
需求面- 對書有興趣、手上有足夠金錢、是否有閱讀習慣、是否接收到訊息

猜測假設:
書的標價多少才算合理?現在合理嗎?
書的品質怎樣才算好?現在這樣算好嗎?
書店的位置怎樣才能吸引到人?現在這裡有多少人?
...

至此,你已經擁有了處理GMAT問題甚至未來商學院case的基礎批判思考方法。請記住,不要一開始就拿GMAT題目來練習。請在日常生活中找題材練習。唯有從生活題材中下手練習,才能慢慢熟手,解決很多看似不著頭緒的問題。

最後告訴你一個小秘密:

這幾年來我最無言的事情,就是大家把GMAT當作唯一的練習素材。什麼練閱讀能力練邏輯能力都只想要拿GMAT的題目來當素材。還不會走路就想要飛天,最後綁手綁腳。這些明明就是日常思考用得到的思維!

考GMAT高分不代表你很聰明,只是代表你比百分之八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了一點腦。

p.s. 打這篇也算是生日文,給自己的2x歲一點小小的交代 :D